為什麼寫作
從小我一直都是個喜歡閱讀的人,不論是文學小說或是工具書。但我好像都是處於被動的接收知識,也就是一直吸收 input。學習沒有不好,但有天意識到沒有自己的產出 (output)似乎不太對。
以往我很重視「終身學習」,尤其是脫離學生身份以後,多少人還會想要學習新知識、新技能?直到現在我也是保持閱讀的習慣,閱讀的領域也越來越廣,覺得有趣就會買書、找書來看,經濟學、哲學、電路學、各種專科醫師出的書、醫學系的教科書(解剖學、病理學、組織學...等)。
除了我本來就有閱讀習慣,持續閱讀也是一種刻意的練習。腦神經科學 (neuroscience) 會告訴你如果不使用大腦,大腦就會忘記(神經元連結變弱),這就是為什麼外語久了不用就會退步、一套軟體很久沒用就忘記怎麼用了。
我的 input 沒問題,但是 output 呢?
世界上有兩種人
忘記在哪裡聽到這句話,在我的意識中激起漣漪。
世界上有兩種人,一種是生產者,一種是消費者。
每個人都必須決定自己是哪一種人。
我可以繼續學習,在某個領域達到專業的知識,但如果沒有產出或者應用,似乎少了點什麼。
每個人天生都是消費者,我們得靠別人生產的雞蛋、蔬菜為生,購買別人生產的水電瓦斯還有iPhone,看別人製作的YouTube、Netflix節目,就像標準的「沙發上的受眾」。
但如果覺得電視節目不好看,iPhone不好用,我們能不能做點什麼?我們能不能創造自己的節目、自己的手機?不然永遠只能選別人給你選的選項,不覺得稍微可惜了嗎?
生產者原本也是消費者,直到某天決定「不如我來試試看做點什麼」。而且生產是賦能的,不僅是給世界提供了其他選項,也能給自己很大的自信,實際做出過「什麼」的人就會懂的這種感受,比如說創作一首歌、一首詩、一段程式碼、一部影片。
開始想寫
有一天,我意外地接觸到了「成大資工Linux核心設計課程」,聽到 jserv 老師講述
任何事情都可以是「創作」,可以是一篇 Instagram 或 ptt 廢文,也可以是一段程式碼,當然可以是自己的筆記,不論是開發過程的筆記、或者學習筆記。
這堂課提倡 open source,並且公開學員的學習過程。我以前就知道 open source 這種概念,但 jserv 老師的講述把「創作」提升到不同的層次。
過往我有寫東西的習慣,但是是私人筆記,或者個人帳號發發廢文。但現在覺得,既然我花這麼多時間研究某件事情,也許有人也跟我一樣對同一件事情有興趣,既然我對自己的研究品質這麼有自信,何不公開發表,把整理資料、心得筆記公開,節省其他人的研究時間。
因此我在這個網站上也會分享一些自己在意的知識,為自己而寫,也為跟我在意相同事情的人而寫。